第十一屆郎靜山紀念攝影獎評審感言

第十一屆郎靜山紀念攝影獎評審感言                                                 鄭國裕 文


郎靜山紀念攝影獎是攝影界倍極尊榮的獎項,也是每年攝影界的盛事。此一由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所推展的攝影比賽,旨在闡揚郎靜山大師的藝術思想、理念,及其對攝影藝術之影響及貢獻。雖是一會之務,但協辦的單位卻涵蓋台灣攝影學會、台北攝影學會、高雄市攝影學會及桃園縣攝影學會等幾個台灣舉足輕重的大會。而負責此次評審事務的桃園縣攝影學會,在理事長游家相主任委員帶領下,全體工作人員盡心盡力,務求完美無缺的綜理這次評審工作,更是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屆郎靜山紀念攝影獎總投件數計21件,所有作品都在評審當場拆封、編號,以昭公信。九位擔任評審的委員,皆是各會的理事長或榮譽理事長,大家對評審工作都身經百戰,見多識廣,更突顯本次評審的深度及廣度。評審由周鑫泉顧問擔任評委召集人,整個評審分為初審、複審、決審、總決審四輪,每位評審只對作品勾選同意或不同意票,如此在多數決下,評審個人意志,無法左右結果。

最後進入總決審的作品計有三件,恰巧代表三種不同的攝影風格及面貌:發揚傳統的畫意攝影、現代流行的沙龍影調以及數位處理的創意表現。最後獲獎者是應用數位科技處理的影像,這點讓我對這次的評審不得不刮目相看,可見評審不僅眼睛犀利,見識與思維也頗宏觀,能與時俱進。

得獎的作品名為舊情綿綿,作者陳慶隆先生自稱「這次的作品以台灣本土的生活、文化、民俗為主題,並以彩色轉黑白再留些許淡彩,再處以畫筆為主要表現手法」。個人認為這是一組很值得探討的作品,多位評審認為作為主要繪畫效果的線條,在各幅影像上呈現同一的由右上往左下方向的線條是其敗筆,誠然,仔細檢視20張參賽的影像,有些因線條效果而彰顯影像,有些反而適得其反。但整體而言,使用繪畫效果對這組作品是有加分的作用,一者他統一了整組的影調效果,再者誠如作者所宣稱為免爭議及維護被攝者的肖像權,故以繪畫效果淡化影像人物。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對每幅影像的線條畫多寡,拿捏得恰到好處,黑白的局部加色,也不慍不火,不會讓人有影像處理太過的感覺,如此處理手法,也同時保留了整組基底影像多樣而豐實的內容,使得影像間有繪畫效果又有具象 的紀實內容,讓觀者在具象及抽象間擺盪游離,產生有趣的影像閱讀,實融合紀實與現代科技的創意表現手法。

綜觀所有參賽作品,在互相比較廝殺的過程中,最後能脫穎而出者,往往是失誤最少的作品,在一獎獨得的情況下,難免會有遺珠之憾,未能更上層樓,實有諸多原因。茲提出一、二,以供後續參賽者思維方向。

一、確保影像品質:參賽的作品,維持一定的影像品質,是彰顯攝影者功力的基本要件。此次參賽作品,有些影像因局部裁切放大,致使解析度劣化;不少階調呈現平淡,暗部階調流失,顯見對數位攝影或處理的認知有待加強。

二、避免作品雷同或充數:因為一組20張,難免有些充數的作品。作品雷同有意象上、色調上、畫面場景上的雷同:如同一場景以廣角或特寫、橫幅或直幅表現等。與此相反,則是加入偏離主題的作品,如此次獲獎者以台灣本土的庶民生活記憶影像為主題,但編號1號的原民印象,編號10號的聖嚴師父晨讀,皆有偏離主題之嫌。

三、注意排列順序:作品的排列順序會引導觀賞者閱讀的心靈起伏,多張作品的陳列,猶如組攝影有起、承、轉、合之妙,在畫面意象、色調或構成上,唐突的影像會中斷整組作品的閱讀流暢性,甚而造成分崩離兮的意象。

四、作品的創作理念說明與畫面不符:此次參賽作品,有2~3組,說明寫的是一回事,卻無相應的畫面呈現,自然會有負面效果。

五、表現的創意:這應是評審最關注的焦點,此次獲獎的作品,可說全拜此之賜。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