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郎靜山攝影與動畫展_請柬

寄件者 2011年郎靜山攝影與動畫展_請柬

暗房真功夫_郎静山大師





暗房真功夫---從氣韻生動到多媒材之運用---從技巧到創作

好照片有許多,像任何其他類的藝術一樣,有的強調主体的精神,有的含蓋大自然的風貌,有层次的表現,有構图的变化,有理性的表達,也有感性的述求,有的捕捉到剎那的动勢,有的呈現靜止的狀態…….等等,端看創作者如何清楚完整的把自己的精神與灵性披露於其作品中。

隨著生活與環境的變化,父親的作品在一生中不同的時段,也有許多不同的面貌。有強烈集中的構图,有光影的表現,有中国形式的表達,有恬靜家園,也有壯麗雄偉的氣魄...但在展覽主題的選擇上,父親是非常超前的。即是他生前所作的展覽,都是以氣韻的表達為主。在整個藝術史上還沒有任何一位芸術家,像他那樣珍視中国人對“氣”的詮釋。而這個一般人看不見摸不著的“氣”,是與精神灵性最接近的。他甚而用自己对“氣”的感覺去表現清晨或黃昏。(附小图)

父親所創集錦攝影(Composite Photography) ,即是為了反映時空中各种不同的“氣”而作的。在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他熟練的放大技巧。父親所著“靜山集錦作法”中所述,集錦攝影的方法是有步驟可尋的,然而,暗房作業放大曝光過程中的加光及減光手勢則未有詳盡的理論可考,但父親作品之所以會呈現墨分五彩的效果,就是父親在這方面的獨到之處。
黑白放大技術主要在於曝光時間的控制與曝光手勢的靈活變化。曝光時間的控制就是光線明暗、顏色深淺的控制,完全取決於經驗的累積,也就是攝影家視覺與節奏感的訓練。
暗房遮光的各種手勢可以產生各個不同的形狀而滿足各種構圖的需要,而在同一區域的曝光為避免光線的平直,遮光手勢的變化是必需的,這時,手須向四方移動。移動的速度快慢與手勢的靈活變化將一一反應在相紙上,進而賦與影像三度空間感。最可惜的一件事,就是父親还在的時候,我們沒有把他在暗房放大時的一幕拍攝下來。因為父親穿著大袖襱的唐裝的遮光動作,比交响樂的指揮還要靈活好看。而父親作品中的氣韻生动,一大半就在於此暗房密技。
父親說过,創作难在構圖,但是氣韻更难。氣韻生動並非层层雲霧與山巒所生。以道家思想而言,氣韻是生命力的昇華,也就是生命的本質。或者可說是生龍活虎的能量、生命的力量。
謝赫六法中所說的「氣韻生動」,指的是活潑的繪畫精神與生氣,這和攝影講究捕捉剎那間的神韻是雷同的。而父親所追求的就是這個。

在父親作品「仙山樓閣」(如大图)中,雲彩與山頭光線的豐富變化得助於暗房手勢的巧妙運用,繁覆的遮光手勢與細膩的變化,不光是立體感的營造,更加深了生動的氣韻。這張作品顯現的是緊湊的音樂性,和老藝術家的濃鬱味道。明篆刻名家笪重光云:“擅風光於掩映之际,覽而愈新。密緻之中,自兼曠遠。” 而惲寿平評:“氣韻最微妙處,在密緻中之曠遠。”父親的“仙山樓閣” 即是這個說法最好的闡釋。
中国古畫論:清谈虛靈謂之氣韻。“曉汲清江” (如小图) 即是莊子所言“实景輕則虛景現”的表釋。由原來的風景照(如小图)我們更可見其創作之用心。
莊子論芸術在於清遠虛無,父親的作品中“曉風殘月”、“雲深不知處”和“曉汲清江” ,雖各有表述,但作品之本源即發自莊子所追求的虛靜之心。

父親1963年作品“雲深不知處”,完全脫离了黑白攝影作品对光影、層次與清晰度的要求。而只是一個在尋找相映的心的意念。也許從大陸到台灣,過了+多年,遠离家鄉自然有些徬徨的意念。張大千和父親同是天涯遊子,父親用他的背影,意味著遊子面对著茫然大霧,堪回首與全然不知。而茫茫大霧,更是只有在夢中才能体會的不知狀態。而作品中人與樹之单調,更強化了濃霧之重量。

1945年的“曉風殘月” 描述的是一对恋人,即將别离,彼此的感受如隨風飄逐的柳絲般慌乱。恋人的心,於小舟中摇摆不定。踏實的田地也沒於湖中,不再可靠。渺小的遠山遙不可及,居高臨下的柳枝,與幾個简单的主体韻釀出感傷的氛圍。这一絲絲一丁點的韻味道盡了离愁。中国芸術中餘音嬝嬝,風味猶存的含蓄之美,就是如此展現。細心的欣賞者可能會發現,底部的稻田怎麼會沒有田隴而直接與水相連。或許,多數的觀賞者只會被這張作品的詩意所吸引,而不易察覺出這其實是用四張底片集錦創作而成的吧!

“曉汲清江” 1966年的「曉汲清江」,是父親從1934年起經過幾次不同的改变而成的作品。1934年的一張尚無明顯的斜角構圖,而著重在雲氣的宣染。1937年的一張前景換成一張面绩較大的柳樹,以強調整張作品的景深。1942年的一張強調的是空灵之氣。1966年的一張明顯的是一精鍊的斜線構圖。疏落的秋枝從左下角斜出,畫面中央的水邊泥土繼續了斜線的延伸,直到右上方的小山頭。而作品中心有趣的挑夫不管是双肩挑水的暗示或是色調用深的重心标示,都增加了作品的平衡感。三張底片物景之邊緣因暗房遮光手法使之淡化,而營造出寧靜單純之氣氛,也就是莊子所说的“實景輕則虛景現”。中央岸土的迷矇與下方樹枝的清晰对比,加上位置恰當的樹枝,構成了廣闊鳥瞰的視野。整張作品露白處自生霧氣而有無限的空曠感,正是以虛無見氣韻,以虛無見靈意。這張作品完整的集構图、空間感、趣味性與氣韻於一堂
随著年齡的增長,看法想法愈來愈单純,作品也愈來愈純淨。「抱甕凝思」和「曉汲清江」一樣,是父親在同的時候,有所改变的作品。

清戴熙、張庚云﹕氣韻有發於意者,有發於無意者。有意不如無意。當凝神注想,忽然如是,是韻自來尋。父親就是这樣,常常坐著不說話,一會兒就進入暗房。我以為“地得一以寧” (如小图) 就是在這種情境下之創作。这張作品是父親唯一最平直的構图,水中小石小草給與湖水流動的感覺,遠處直立的黄山平列著,正如古人所說“合景色於草昧中,其味無窮”。也就是顧愷之與謝赫主張的:由自然的生機所出之氣韻為第一流芸術家之共同歷程。

父親的作品,雖然他自己引用謝赫六法為理論依据。但實际上父親的作品背後的支柱是他宣揚中国传統文化的強烈的意念。而这個意念,流自肺腑,主導著他作品中之邱壑位置。明董其昌言﹕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然天受。學得處為從個人私欲的營營苟苟中脫去塵濁,才有以虛静為体之芸術精神。依据父親生長的環境、他寧靜的個性、及他的為人處世與歷練,是兩者兼有的。但無疑的父親的作品重証了“一個偉大的芸術家必以人格修養為本体”的明言。
在我記憶中,有一段時間父親常常架了兩三支聚光燈拍花鳥及靜物,並说要在細小的東西上見真章是不容易的。那時父親还特地訂做了一個150 x 80 x50公分大的鳥籠,並在上緣及側邊都装了燈管以便照鳥。1957年所作的「春到」,就是那段時問的作品。這張作品,父親以斜生的枯枝配上瓶面反光,而完全無影的花瓶來表現春光的明媚動人心弦,旁邊三顆同樣無影的金橘,則令幾乎透明的花瓶予一種穩定的感覺。向左斜生的單枝挺拔有力,枝幹向上的彎曲,使下方的空白產生「氣動」,而這正符合了中國文化「虛實相生」的道理。以傳統西方攝影对光的要求来看,這張作品的打光亦有相當的难度,是黑白攝影中軟調的佳作。
先父之作品大多可以中國畫理論來詮釋,因為他的作品所表現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以傳統中國文化思想為創作精神的父親,在他晚年的作品「湖山攬勝」、「群峰聳翠」及「百鶴圖」,更以手卷的型式呈現出中國藝術的菁華。

美國著名黑白風景攝影家Ansel Adams的最偉大發明就是把黑白色調劃分成十個層次,他的作品在放大時應曝光幾秒都是有記錄可考的,他的暗房遮光手勢亦較單純,他的作品就如同他的理念一樣,清晰透明而偏重機械與理性的表達。但是,父親所使用的底片種類較多,用在同一張作品上的底片厚薄多半不同,且父親又從不做紙上記錄,所以在他晚年重新放大相同作品時,所完成的作品不盡然相同於先前所完成的,相對地,父親的作品是力求自然且著重於感性的表達。

從心理學、視覺美術的觀點,往往我們可以把一張作品分析得+分透徹。而最难的是能夠参透作者的意念,及了知其中不可言喻的感受。這是創作者背後的東西,如蒙那麗莎的微笑背後給與的暗示,如梵谷作品背後凝聚的精神力量。父親的作品中,亦不乏此類由意象暗示觀者的作品。

也許是個性使然,父親最欣賞楊州八怪;但卻選擇了與自己個性相近的倪雲林的澹泊特質,作為他個人藝術的原點。倪瓚所表現出來的是業餘的瀟灑,也不講究氣氛和顏色深淺的層次。在他的作品中,近景的枯樹都是平頭的,而且全是筆直的,觀者不必以不同的視覺去適應,而父親的作品多採斜角線構圖,很少平坦呆板的直線。父親較喜欢傾斜富曲綫的形式,可從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的那張黄山頭証明。

在另一方面我們在整理他的遺作時,却發現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早就開始混合了繪畫技巧與攝影暗房的暴光運用,這可以說是多媒材創作的源頭。在攝影史上絕對有開創地位的一張作品“長江”,是父親在上海非常早期的作品,他用枯筆在底片上直接画出粗曠的綫條,陪襯漆黑雄偉的山勢。

但在所有父親的作品中,最有時代意義的是“長江”。因為1.在視覺的表達上,它非常的摩登。它是單純的黑白對比,又很大膽的強調黑,全張作品只有1/7的面積是亮的。傳統的山水作品可能只會取中央1/3的部位,來凸顯水岸的曲綫。而父親強調黑的作法,却擴大了長江氣勢上的雄偉 。2. 在製作的方法上,二、三+年代不僅在東方,在西方也是很少有人會直接用枯筆在底片上作畫的。父親在冲洗放大黑白攝影作品的同時,又把畫畫的趣味加了進去。 3. 如果用黑白燈箱來製作這張作品,視覺黑白反差上的效果,又是另一種味道。 4. 這張作品初看是沒有造作的詭異,再看,焦點會被白色的小帆吸引,再而随白色的流水游向天邊。宋郭若虛言﹕氣韻本於游心。就是这個。

父親的作品不只是包含了古畫的意境,且有現代之精神。他在1950年代的暗房暴光疊放作品中“挑婦”、“寵物”、“枯死的花與蚊子”、“象之觀點”,是意識形態之表現也反應著環境变遷的影响。………..l

前面已提過,父親的作品是以謝赫六法為理論上之依歸。在藝術精神上,他所追求的是謝赫六法中最困难的氣韻生動。在形式上他會顧及中國畫的形式,譬如他會在長方形的相紙上,在一個圓形的範圍內放大,來兼顧中國方圓之概念。也會在一個瓶形或扇形的範圍內創作,來提醒大家中国特有的扇子文化,與顯示中國磁瓶之殊勝。 實际上,父親的作品無論是所表現的綫條、形式、意函大都是東方含蓄的內在。

之前父親九十歲時,為市美館製作的兩百多張作品,是用高温將洗好的照片壓在油畫布上的。在父親的暗房裡,什麽道具都有。有特地製作的乾燥花、枯枝、小竹條、蚊子屍體、痱子粉、細軟鉄綫、化纖毛、棉花、各种畫筆、赤血鹽等等。他的作品早就遠离了相机的束縛,也早早就開始了多媒材的創作,但還是以中国傳統文化中的芸術概念為規範。不同於其他為芸術而芸術的作者,他是以意志決定創作的表现。

父親不光是在集錦攝影作品中營造氣韻,更是在人格、學養及天份上表現氣韻。 不似今日人人追求個人的自由、名利與安全,在五四運動抗日戰爭的時代,許多人想的是大公無私、奉獻國家的偉大情操,追求的是君子之道。父親更是愛朋友,遇到朋友有急傾囊相助。據三哥說,當時國民黨、共產黨都有人來家借過錢,雖然家中並非十分富裕。父親從華社(註13)的成立、三友影會(註)義賑災胞到中國攝影學會(註15)的創設營運,始終是以奉獻的精神為業餘日好服務。父親的作品中所孕涵的清靜無私一塵不染,源自於無私的付出與高超的人格。

最特殊的是,在台湾父親所領導的只是一群業餘攝影愛好者,他的作品也是在毫無計算下的真情流露。他不依附繪畫以外的哲學、宗教或文學來創作,也不想把個人的世界觀公諸於世,更不想依照宏偉構局來表現甚麼,只是胸懷中華傳統文化,藉由大自然來表達他的懷舊心情。他在攝影創作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同時,更以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為職志。這種根基於自身文化所孕育出的平凡想法,終究得到了世人的肯定,有道是,德不孤必有鄰。他以為,作品如果不是出自藝術家自身的文化原點,那麼無論如何努力,終究淪為他人的文化複製,這就是他為甚麼念茲在茲的要恢復與宣揚傳統中華文化的用意。

郎静山大師 簡歷



郎静山原名国栋,祖籍浙江兰溪,其父郎锦堂为晚清官僚,历任运河工程督导,驻节淮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郎静山出生于淮阴清江浦。故居位于现清浦区都天庙前巷27号,旧称郎公馆。郎公馆占地面积600平方米,原有大小房屋近20间。
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郎静山故居原有庭院格局及大部分建筑依旧保存。巷北与文慧庵比邻,西临都天庙。都天庙一隅旧
时为清江浦闹市区,周围居民密集,昼日街面熙攘,长夜灯红酒绿。郎静山在这一人文环境里生活了12年,度过了他天真烂漫
的童年时光。根据史志记载,仅清光绪15年期间,清江浦先后诞生了王瑶卿、李更生、王叔相、郎静山、周信芳等一批历史名人,
群星璀璨,铸就了时代的辉煌。
  郎静山童年时的家境是富裕的,其父身居要职,年薪丰厚,因公务常遣外地行走。平时酷爱书画及艺术品收藏,这对童年的
郎静山有着良好的熏染,增添了他对中国绘画艺术与美学文化的感识。清光绪二十九年,年满12岁的郎静山赴上海南洋中学读书,
当时国画教师李靖兰课余授以摄影和暗房制作技术,郎静山对摄影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他的爱好,父亲给郎静山购
得一架旧式相机。从此,他与摄影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郎静山的摄影生涯是曲折艰辛的。当时上海各报刊还不重视新闻照片,偶而刊用一些老字号照相馆技师的作品。1910年郎静山
在上海《申报》馆业务部任职,他在工作之余经常涉足苏州园林和郊外乡村,拍摄了大量的风景照,将其优秀之作接连地在画报上
发表,把摄影艺术推向社会。1920年郎静山被上海《时报》聘为该报第一位摄影记者,此时的郎静山已在中国摄影界崭露头角。
郎静山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他以东方的艺术意象进军国际各种沙龙比赛,而且几乎在他壮年的历练中从不停息,因此获得入选
次数超千幅的业绩。郎静山当时是以摄影为生,为了养家糊口他举办过许多次的展览销售自己的作品,甚至在日本侵华的战火岁
月,他在重庆、成都、上海还举办个人影展,并将门票收入救济内地难民。所以,他的作品数量是惊人的。

  郎静山的摄影作品以自然景观为主,他的影像多是模仿中国古典绘画,以远山流水,小桥楼阁为题材,讲的是东方人生哲学
的古老避世理想,这正符合国人自在的文化教养。在观画的过程中回避世俗的纷争,归依日月山川之中的平静感觉。我们认为,
郎静山这一理念的基源同他在清江浦的童年境遇有关。郎静山是中国第一代艺术摄影大师,他的突出成就是创造了“集锦摄影法”。
所谓“集锦”就是多底合成,即选用分别拍摄的底片,在暗房通过放大技术叠放在一起,在构图上进行艺术创作,合成山水绘画
的范本。看他的相片,犹如看一幅水墨山水画一样,其幽静淡泊,意境深远。他在抗战时期制成的精品之作《红树青山》,极像
一幅国画立轴,远山近树皆清晰,层次丰富而不失纵深感。郎静山概括自己的摄影创作说:“我做集锦照片,是希望以最写实、
最传真的摄影工具,融合我国固有画理,以一种善意的理念,实用的价值,创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郎静山一生致力推动摄影活动与教育,曾发起组织许多艺术团体。特别是在民国早期,他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学开设摄影课,开
创中国摄影教育的先河。他在《新闻夜报》创办《摄影艺术》周刊,登载摄影技术、影展评介、影坛动态、摄影史话、器材交换
等方面的文章,共出二百三十多期。他与一些志士同仁组织成立了“中华摄影学社”,经常举办影展,有效地推动了中国摄影事
业的发展。1949年迁居台湾后,曾任教于台湾国立艺术学院及台北文化大学。郎静山的学术成果是丰硕的。50多年间,他的摄影
作品和理论著作大量出版,奠定了中国摄影史料的基础。1965年美国出版的《世界百科全书》选刊了他的作品。他的《真善美的
新境界》一文则于1978年编入台湾高级中学国文课本。郎静山以他勤劳与执着,在国内国际摄影界赢得了崇高的声望。他先后获
得美国、英国皇家、意大利、法国、菲律宾、德国等二十几个摄影学会荣誉职衔数十种,国际摄影界赠予郎静山为“亚洲影艺协
会之父”荣誉称号,1980年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首届颁赠世界十大特艺专家荣衔,郎静山被列为第三位,授“集锦派专家”衔。郎
静山的人生历程跨越了一个世纪。1995年4月1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104岁。
  郎静山自幼离开淮安后,就没有再回来过。但他一直没有忘却自己是淮阴人,他对故土有着深情的眷恋。1992年是郎老百岁
寿辰,他在北京举办了影海生涯百幅作品展。当他得知淮阴市摄影家协会希望大师作品能来淮展出时,欣然允诺。他委派长子郎毓
祥办理此事,并叮嘱说:“我人老了,不能回去,但作品可以回淮阴展出,向故乡人民汇报!”为了感谢家乡父老的厚爱,他在
原来展出的百幅作品中,特意增加了一幅超长的山水相片,这是他晚年制成的得意之作。1992年5月30日至6月8日,《郎静山百
岁百幅摄影作品展》在市区城南公园叶园隆重展出,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艺术反响。多年来,淮安摄影人怀着对郎静山先
生崇敬之情,为使其精神与影艺在他的故乡更好发扬光大,全市摄影活动蓬勃开展。

2011年郎靜山攝影與動畫展_新聞稿

2011年郎靜山攝影與動畫展

無垠之境


被譽為「亞洲攝影之父」、「中國第一攝影師」的攝影大師郎靜山今年正逢一百二十歲冥誕,其反映時空各種不同的「氣」的作品至今無人能出其右,令後代興起追思之情。脫離視覺清晰範疇而呈現靈性層次,墨分五彩的效果展現百年無人可及的獨到,「無垠之境」特展首度加入動漫藝術,更為經典開拓新猶,在數位元作品還未開始前,郎靜山就以出神入化的絕妙暗房技術,將傳統的清靜自然,中國的人文藝術及陰陽互補的含蓄發揮在相紙上。

由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及臺北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主辦的「無垠之境」,四月十三日到五月七日於台中文創中心展出,以動漫來詮釋創作,也用作品來刺激動漫藝術,是郎大師經典影像新生命的首次完整呈現。
以銀色為主色調,全場佈滿綠色盆景的「無垠之境」展覽分有三區,雲山系由一面透明玻璃牆,引進自然光,帶有暗房的暗喻,黃山、非山及名山大系作品在第二展區引人入勝,「春樹奇峰」是1934年於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的得獎作品,「絕嶂迴雲」則以暗房曝光技巧來素描畫面,蜚聲國際,獲得無數大獎肯定。

  郎靜山大師作品多採斜角線構圖,且最不喜愛平坦呆板的直線。壯年的時候,大師走遍大江南北,亦多關荊董巨那種大氣磅礡的風格之作,晚年除了返璞歸真的童趣線條外,於氣韻處更達靈性之層次。
氣韻生動中,渴望清靜而遠離塵世煩擾,此區作品均以郎大師最喜歡引用的黃山頭為主要架構,有的作品用到三次之多,暗房中,痱子粉、鐵線被大量運用外,底片塗紅也是大師慣用技法。

投影部分,一台播放郎大師百餘作品,一台播放青年動畫藝術家羅頌其的動漫新作,不但彰顯出郎大師百年前就已發揮的實驗性精神及前衛態度,羅頌其也以新世代觀點重新為大師作品解構。
動漫比賽的得獎作品也在展區中讓人觀賞。此活動系列中,三月十二日於台中文創中心舉辦動動畫研習營,四月九日前徵件,於世新、臺北教育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舉辦說明會,十月底將出版大師攝影集,留給後世更博遠的傳承。

開幕酒會:2011/04/15(五) 11:00
展 期:2011/04/13-05/07 9:00-17:00
展出地點:台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中市政府
主辦單位: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臺北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
協辦單位:學學文創志業、ACCA台灣動漫創作協會、中國人文生命科學永續發展協會、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形象策略顧問有限公司、DCView數位視野、頑石劇團、布萊特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臺北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 敬邀
新聞聯絡人:郎毓文 0935000530

附件一

標\暗房密技

就暗房藝術而言,郎靜山的作品像是手工藝術,表現完全的感性,集錦技術十分純熟,從不嘗試把過多的底片侷限在有限的空間裡,講究自由,底片每張厚薄不同,每張照片某部份需要曝光多少時間,某幾張底片需用什麼相紙都是不同的,暗房放大時遮光手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像是在指揮音樂,非常生動精彩。

   郎大師也曾採用暗房感光法Photogram創作,1974年的作品「象形文」、1950年的「寵物」、1967年的「林亭」等,呈現出傳統的清靜自然,中國的線條、人文藝術、陰陽互補和含蓄的精神,呈現墨分五彩的效果。
黑白放大技術主要在於曝光時間的控制與曝光手勢的靈活變化。曝光時間的控制就是光線明暗、顏色深淺的控制,完全取決於經驗的累積,也就是攝影家視覺與節奏感的訓練。
暗房遮光的各種手勢可以產生各個不同的形狀而滿足各種構圖的需要,而在同一區域的曝光為避免光線的平直,遮光手勢的變化是必需的,這時,手須向四方移動。移動的速度快慢與手勢的靈活變化將一一反應在相紙上,進而賦與影像三度空間感。
作品的氣韻生動,一大半就在於此暗房密技,創作難在構圖,但是氣韻更難。氣韻生動並非層層雲霧與山巒所生。以道家思想而言,氣韻是生命力的昇華,也就是生命的本質,或者可說是生龍活虎的能量、生命的力量。

「仙山樓閣」中,雲彩與山頭光線的豐富變化得助於暗房手勢的巧妙運用,繁覆的遮光手勢與細膩的變化,不光是立體感的營造,更加深了生動的氣韻。

附件二

標\斜角線構圖 作品根源

   郎靜山大師生前最欣賞楊州八怪創新精神,自幼以習倪雲林畫始,而常有清淡高雅之作,作品多採斜角線構圖,且最不喜愛平坦呆板的直線。壯年的時候,郎先生走遍大江南北,亦多關荊董巨那種大氣磅礡的風格之作,晚年除了返璞歸真的童趣線條外,於氣韻處更達靈性之層次。
1931年的「靜觀自得」則是神秘氣氛與藝術家導引觀者入自由想像空間的最佳創作。這張照的是三個道士斜線排列著,同看一本書一個老者在旁夢周公,老者微微架高了的右膝形如箭頭指向書本,一方面強調了以書為重心,同時加強了觀書三人成斜線的構圖。整張作品沈澱於黑色的神秘中,隱微可見的道人的表情也暗示著書本上不可言喻的樂趣。老者頭頂上嬝嬝雲煙在上方漫開成為整張作品最亮的部份,一切盡在不言中。

  或許還有人以為「畫意攝影」已經是過時了,因為這是一個多媒體的時代,藝術形式也變了。但即使是年輕世代也仍為他的古早創意動容。郎大師是出生於十九世紀末手的前清武官之家。他不放棄他心目中所建立的那種執著,他眼中所見、心中所想定位後,也就是以藝術宣揚中國傳統文化之志願,永不改變。
  郎大師在台灣四十餘年來推動攝影藝術,以他成熟的作品和仁者的風範,受到國內外人士的尊重。其中最特殊的是他所領導的只是一群業餘喜好照相的人士,他自己的作品也是毫無野心之下的純情流露。他不依附繪畫以外的哲學、宗教或文學來創作,也不想把個人的世界觀公諸於世,更不想按照宏偉構局來再現什麼,只是懷想著中華傳統文化而覺得滿足的人。這種根基於自己本身文化所孕育出的平凡想法,終是創建了不平凡的世人肯定。他以為,作品如果不是出自藝術家本身的原動力,那麼不論如何努力,還是會淪為他人的文化殖民地位,這就是他為什麼念茲在茲的要恢復與宣揚傳統中華文化的用意。
  
  在現有畫冊中能見到郎大師最早的作品是1919年所作,也是畫意攝影。約在1930年左右郎大師開始集錦創作。到1934年時已將集錦藝術推向高峰。
  1934年的「曉汲清江」線的延伸,直到右上方的小山頭,物景間以暗房曝光來融合整個斜線構圖之連貫,這完全是以氣氛之營造給人以寧靜單純的感覺。這張作品是以三張底片集錦而成,近的樹景底部以遮光手法使其淡化,而能融入整個作品淺淡空曠的感覺,中間的岸土與近樹相疊處,襯出廣闊鳥瞰的視野,而逐漸淡化的遠山山腳又以遮光手法製造感覺上的霧氣與無線的空間。
1945年的「春夢」亦是以同樣的採用中國山水俯瞰全局的視野觀點,不同的是這張作品郎大師採用幾乎掩蓋整張作品的柳枝做為近景;柳枝下三張底片天衣無縫的契合在一起。若純以暗房技術來講,原本或許可以用還原沙劑Abrasiv Reducer來產生類似的效果(前景覆加的柳枝部分)。但這張作品柳枝本身亦有深淺不同的調子,郎大師其實是以暗房經驗,選出這相搭配的底片。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出底部的稻田怎麼會沒有田隴而直接與水相接。

  「曉汲清江」、「春夢」是營造輕逸氣氛的最佳作品。1931年的「靜觀自得」則是神秘氣氛與藝術家導引觀者入自由想像空間的最佳創作。這張照的是三個道士斜線排列著,同看一本書一個老者在旁夢周公,老者微微架高了的右膝形如箭頭指向書本,一方面強調了以書為重心,同時加強了觀書三人成斜線的構圖。整張作品沈澱於黑色的神秘中,隱微可見的道人的表情也暗示著書本上不可言喻的樂趣。老者頭頂上嬝嬝雲煙在上方漫開成為整張作品最亮的部份,一切盡在不言中。
  軟調的黑白作品最難的就是表現出立體感,更難再以淡淡的顏色做出層次。郎大師1933年的作品「猶豫不決」已幾乎無色的調子表現曲線之美,女體的側面的姿勢顯現出文雅的氣息,取用低頭沈思的角度,剛好削去與簡化了面部的稜角,舉者花瓶的右臂與曲折的左腿相應,身體和左腿相擠,和折跪的雙膝所擠壓出的線條彎來繞去,意味著一波三折,也隱喻了「猶豫不決」的心情。腳步的硬性線條也被遮掉了,背部與臀部的暗影則產生明顯的立體效果。
  1950年的「裸體」,表現的是單純的暗房曝光技術與線條藝術,傳統中國藝術是以線條為出發點,與前一張作品「猶豫不決」比較,前者線條兀拙,後者線條圓熟,說明瞭郎大師對線條的看法。
  1955年的「靜物」, 先父採用平凡主題,以楓、樹梅樹等的枝葉插於花瓶、表現主題清晰, 枝葉無影的燈光技術。
  1957年「春到」更以斜生的枯枝配上平面反光而完全無影的花瓶表現春光明媚的動人心弦,旁邊三顆同樣無影的金橘帶給幾乎透明的花瓶,一種穩定的感覺,向右斜生的單枝如傳統國畫一般有力挺拔,枝幹向上的彎曲,使下方空白產生「氣動」而符合中國畫「虛實相生」的道理。
  1933年的「臨流獨坐」,是由山石樹木與瀑布圍繞而成的水潭,觀者的注意力很容易會被由黑到灰白不同層次的山石樹木所突顯出雪白的瀑布所吸引的作品。作品的中央有一人狀似正在安寧的享受聽瀑之樂,而人的面前有一個水潭,這是一個可以忘我的地方,多少意味著郎大師渴望清靜,遠離煩擾塵世的情懷。
  1945年的「暮途」是一張陰暗的樹幹,配以深沈的土坡與發白的霧氣烘托出的黃昏氣氛,同樣的,照片右邊下方人物轉移了觀者的注意力,而柔合了左方透亮的霧色與深黑的樹幹之間的對比。

附件三

標\ 古今中外
郎靜山展出之重要性
郎靜山以「中國第一攝影師」崢嶸於上海,首創「中國攝影集錦藝術」,於世界影壇綻放異彩。閒時與張善孖、大千兄弟往還論畫,名重士林。一九四九年自大陸避亂在台卜居,終至登峰造極,舉世公推為「亞洲攝影之父」。于右任贈聯靜山句雲:「松柏千年壽,乾坤一鏡蒐」,涵意深厚,足以寫照。百科全書中又稱其集錦作品為郎派(Long’s Style)。

A. 藝術與文明

古文明發源處,即藝術發源處,此例屢見不鮮。古老的文字可以成為藝術之起源,書法的藝術源自甲骨文。非洲迦納人民用傳統的植物、礦石顏料,塗在他們所住的屋子上,就是藝術。往往時代讓我們遺忘了源自傳統文化的力量。
如果攝影也與中國古代名畫聯結,也就與古老文化接上了軌道。

B.攝影與藝術

在古希臘「藝術」是適用於每一種運用技巧,依照成規所作之生產,藝術品可以是畫,也可以是木匠的作品。唯獨攝影因使用科學的方法,十九世紀初,經過一番掙紮才被公認為是藝術。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之藝術家中Man Ray對達達主義影響深遠,當人們問及攝影是否藝術時,他則回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命,人活著做了一些事情(One lived one’s life and did what one do)」。他其實是在嘗試以攝影工具來創作藝術。郎大師語錄亦記錄著:「人活著做一些事情而以」。

C.與中國畫之淵源

靜翁自幼習水墨,由倪瓚畫作入門。十幾歲就能作很好的工筆山水。又欣賞楊州八怪,性喜求新求變,往往從古畫之精神中揣摩攝影新貌。又以中國畫論中之謝赫六法,為創作依據。除攝影藝術中捉住瞬間的概念與對光影的要求外,特別注重作品之構圖與氣韻。構圖中多所獨特之作,唯不喜平坦的直線。晚年返老還童又有趣味線條之作。

D.中國特有的氣韻生動於世界攝影之義意

中國悠久的五千年文化歷史,尚未完全深入全世界。而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許多美好的中國原素,包括各種民俗工藝、地方戲曲、生活用品、孔子思想、中國人“氣”的概念等等,許許多多中國獨特的原素,於世界各地愈來愈受歡迎。
而照相機雖是西方人的發明,中國的郎靜山先生卻用它把中國人“氣”的概念完美的表達出來了。於西方,就在中國人所說的“氣”,是生命的起源。它不是在情感色彩或空間架構的層次,而是在處處生機的微妙之處。

E.氣韻於中國畫之義意
靜翁說過,創作難在構圖,但是氣韻更難。氣韻生動並非層層雲霧與山巒所生。以道家思想而言,氣韻是生命力的昇華,也就是生命的本質。或者可說是生龍活虎的能量、生命的力量。謝赫六法中所說的「氣韻生動」,指的是活潑的繪畫精神與生氣,攝影作品捕捉剎那間的神韻與此雷同,但未及全體。靜翁之藝術創作所追求的就是這個。

「仙山樓閣」中,雲彩與山頭光線的豐富變化得助於靜翁暗房手勢的巧妙運用,繁覆的遮光手勢與細膩的變化,不光是立體感的營造,更加深了生動的氣韻。它除了顯現緊湊的音樂性,和老藝術家的濃鬱味道,深刻的來看,它就是中國古老文藝之再現。明篆刻名家笪重光雲:“擅風光於掩映之際,覽而愈新。密緻之中,自兼曠遠。”而惲壽平評:“氣韻最微妙處,在密緻中之曠遠。”靜翁的“仙山樓閣” 即是此種理論最明顯的闡釋。靜翁所創集錦攝影(Composite Photography) ,即是為了反映時空中各種不同的“氣”而作的。在這裡特別要強調的是他熟練的放大技巧。靜翁所著“靜山集錦作法”中所述,集錦攝影的方法是有步驟可尋的,然而,暗房作業放大曝光過程中的加光及減光手勢則未有詳盡的理論可考,但靜翁作品之所以會呈現墨分五彩的效果,就是靜翁在這方面的獨到之處。暗房遮光的各種手勢可以產生各個不同的形狀而滿足各種構圖的需要,而在同一區域的曝光為避免光線的平直,遮光手勢的變化是必需的,這時,手須向四方移動。移動的速度快慢與手勢的靈活變化將一一反應在相紙上,進而賦與影像三度空間感。

F.與中國名畫之對比
靜翁畢生以攝影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志。但處處以中國含蓄之精神為行事之法度,留給後人無限之空間。故宮向以豐富精彩的館藏文明於世,若能借由靜翁富含古意又有新意之攝影作品,將之與故宮館藏作品作一對照之展出,例如靜翁作品“雲峰鳥語”與早春圖之比較、靜翁作品“曉汲清江”與倪雲林“漁莊秋霽”之比較。如此不但能讓觀者瞭解靜翁之創意,且讓觀者更認識中國藝術之神髓。
1931年的「靜觀自得」是以瞇濛的黑調導引觀者進入猜測的世界。在這張照片中,三個道士以斜線排列著,同看著一本書,而隱微可見的道人們的表情,暗示著書中不可言喻的樂趣,+之八九所看的是一張圖片。另一個老者在旁夢周公。中央斜塊區是稀有的構圖。整張作品幾乎全沈浸於黑色的神秘中,而昏暗的光線將道士們臉部的表情更豐厚化了。老者頭頂上的嬝嬝雲煙在畫面上方漫開,而成為作品中的光源。原由四人構成的立體空間,由於光線之瞇暗過度,變成了一平面的圖畫,但在多種層次的黑多於白裡味道十足。
1963年作品“雲深不知處”,完全脫離了黑白攝影作品對光影、層次與清晰度的要求。而用張大千的背影對著觀者,並以茫茫大霧圍繞著相中的主角。這可以是夢中的不知狀態,可以是飄渺仙境,可說此人想要看清前路,亦可說此人覺前途迷惘,端看觀者的心在何種狀況而定。而靜翁以濃濃大霧襯托單調的人與樹,更是別出心裁。

附件四

創作與多媒材藝術

早在多媒材藝術流行之前,靜翁就用高溫將洗好的照片壓在油畫布上。更早在1950年代靜翁亦有作品裱在木板、亞克力板和絹裱的模式。在他的暗房裡,什麽道具都有。有特地製作的乾燥花、枯枝、小竹條、蚊子屍體、痱子粉、細軟鉄綫、化纖毛、棉花、各種畫筆、赤血鹽等等。他的作品早就遠離了相機的束縛,也早早就開始了多媒材的創作。

後人在整理他的遺作時,發現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早就開始混合了繪畫技巧與攝影暗房的暴光運用,這可以說是多媒材創作的源頭。在攝影史上絕對有開創地位的一張作品“中國”,是1930年代靜翁在上海時期的作品,他用枯筆在底片上直接畫出粗曠的綫條,陪襯漆黑雄偉的山勢。

在視覺的表達上,它非常的摩登。它是單純的黑白對比,又很大膽的強調黑,全張作品只有1/7的面積是亮的。傳統的山水作品可能只會取中央1/3的部位,來凸顯水岸的曲綫。而靜翁強調黑的作法,卻擴大了長江氣勢上的雄偉 。這也是靜翁的作品中,最具時代意義的。因為在製作的方法上,二、三+年代不僅在東方,在西方也是很少有人會直接用枯筆在底片上作畫的。

附件五

標\其人其事

郎靜山原名國棟,祖籍浙江蘭溪,其父郎錦堂爲晚清官僚,歷任運河工程督導,駐節淮陰。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郎靜山出生于淮陰清江浦。故居位於現清浦區都天廟前巷27號,舊稱郎公館。郎公館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原有大小房屋近20間。
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郎靜山故居原有庭院格局及大部分建築依舊保存。巷北與文慧庵比鄰,西臨都天廟。都天廟一隅舊時爲清江浦鬧市區,周圍居民密集,晝日街面熙攘,長夜燈紅酒綠。郎靜山在這一人文環境裏生活了12年,度過了他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光。郎靜山童年時的家境是富裕的,其父身居要職,年薪豐厚,因公務常遣外地行走。平時酷愛書畫及藝術品收藏,這對童年的郎靜山有著良好的熏染,增添了他對中國繪畫藝術與美學文化的感識。
清光緒二十九年,年滿12歲的郎靜山赴上海南洋中學讀書,當時國畫教師李靖蘭課餘授以攝影和暗房製作技術,郎靜山對攝影課程産生了濃厚的興趣。爲了滿足他的愛好,父親給郎靜山購得一架舊式相機。從此,他與攝影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
  郎靜山的攝影生涯是曲折艱辛的。當時上海各報刊還不重視新聞照片,偶而刊用一些老字型大小照相館技師的作品。1910年郎靜山在上海《申報》館業務部任職,他在工作之余經常涉足蘇州園林和郊外鄉村,拍攝了大量的風景照,將其優秀之作接連地在畫報上發表,把攝影藝術推向社會。1920年郎靜山被上海《時報》聘爲該報第一位攝影記者,此時的郎靜山已在中國攝影界嶄露頭角。
郎靜山是一個十分勤奮的人,他以東方的藝術意象進軍國際各種沙龍比賽,而且幾乎在他壯年的曆練中從不停息,因此獲得入選次數超千幅的業績。郎靜山當時是以攝影爲生,爲了養家糊口他舉辦過許多次的展覽銷售自己的作品,甚至在日本侵華的戰火歲月,他在重慶、成都、上海還舉辦個人影展,並將門票收入救濟內地難民。所以,他的作品數量是驚人的。

  郎靜山的攝影作品以自然景觀爲主,他的影像多是模仿中國古典繪畫,以遠山流水,小橋樓閣爲題材,講的是東方人生哲學的古老避世理想,這正符合國人自在的文化教養。在觀畫的過程中回避世俗的紛爭,歸依日月山川之中的平靜感覺。郎靜山這一理念的基源同他在清江浦的童年境遇有關。郎靜山是中國第一代藝術攝影大師,他的突出成就是創造了“集錦攝影法”。
所謂“集錦”就是多底合成,即選用分別拍攝的底片,在暗房通過放大技術疊放在一起,在構圖上進行藝術創作,合成山水繪畫的範本。看他的相片,猶如看一幅水墨山水畫一樣,其幽靜淡泊,意境深遠。他在抗戰時期製成的精品之作《紅樹青山》,極像一幅國畫立軸,遠山近樹皆清晰,層次豐富而不失縱深感。郎靜山概括自己的攝影創作說:“我做集錦照片,是希望以最寫實、最傳真的攝影工具,融合我國固有畫理,以一種善意的理念,實用的價值,創造出具有美的作品。”
  郎靜山一生致力推動攝影活動與教育,曾發起組織許多藝術團體。特別是在民國早期,他在上海松江女子中學開設攝影課,開創中國攝影教育的先河。他在《新聞夜報》創辦《攝影藝術》周刊,登載攝影技術、影展評介、影壇動態、攝影史話、器材交換等方面的文章,共出二百三十多期。他與一些志士同仁組織成立了“中華攝影學社”,經常舉辦影展,有效地推動了中國攝影事業的發展。1949年遷居臺灣後,曾任教于臺灣國立藝術學院及臺北文化大學。郎靜山的學術成果是豐碩的。50多年間,他的攝影作品和理論著作大量出版,奠定了中國攝影史料的基礎。1965年美國出版的《世界百科全書》選刊了他的作品。他的《真善美的新境界》一文則於1978年編入臺灣高級中學國文課本。郎靜山以他勤勞與執著,在國內國際攝影界贏得了崇高的聲望。
他先後獲得美國、英國皇家、義大利、法國、菲律賓、德國等二十幾個攝影學會榮譽職銜數十種,國際攝影界贈予郎靜山爲“亞洲影藝協會之父”榮譽稱號,1980年美國紐約攝影學會首屆頒贈世界十大特藝專家榮銜,郎靜山被列爲第三位,授“集錦派專家”銜。
郎靜山的人生歷程跨越了一個世紀。1995年4月13日,病逝於臺北,享年104歲。

附件六

郎靜山先生簡歷
歷任:
中國攝影會理事長
中國文藝協會名譽理事
臺北文化大學華崗教授
經歷:
1925年:中國攝影學會創辦人。
1928年:上海時報首任攝影記者。
1928-37年: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位攝影記者。
1939年:將中國繪畫藝術理念溶入攝影,使集錦照相藝術臻於完美。
1949-95年:八月廿八乘美國油船Flying Clipper赴港轉台灣,遷台後,以攝影推廣文化之熱誠,不辭辛勞,參與國內各類學會、協會、公會、委員會、研習會、展覽會等,以及陸海空總部亦包括在內之政府各行政部門、文教機構,以及報界、雜誌界為主的各類私人公司的攝影活動。並擴延及華裔僑社之攝影團體,以及國外攝影團體。擔任之職包括:顧問、評審、研究、諮詢、指導、美術、籌備、召集、編輯、推廣、提名、主任等委員、董事、監事、理事、理事長、主席等。
1951年:在日本東京任美國Circle of Confusion camera club影賽評選。
1953年:中國攝影學會於臺北復會,擔任理事長之職。
1963-90年:創辦中華民國國際攝影展。廿八年來共有七十餘國家前來參加,每年舉辦一次,參展成品多達七千件。
1966年:創辦亞洲影藝協會(FAPA)並為該會之永久榮譽會長。
1905-90年:一直研究集錦攝影創作,八十年如一日。
榮譽職銜:
1937年:美國攝影學會(Photographic Society of America)初級會士(APSA)。
1938年:比利時攝影與電影藝術協會名譽會員,第十七屆布魯塞爾國際攝影展提名。荷蘭焦點國際沙龍名譽會員。
1940年:考取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初級會士(ARPS)。
    美國麻州春日(Springfield)攝影學會會長推舉為名譽會員。
1942年:英國皇家攝影學會(Royal Photographic Society)以「集錦攝影與中國藝術」論文考取高級會士(FRPS)。
1948年:義大利攝影學會推舉為名譽會員。
1949年:香港攝影學會推舉為名譽會員。
1954年:菲律賓華僑攝影學會聘為名譽會長。
1962年:國際攝影藝術聯盟(FIAP)名譽高級會士。
中國攝影學會名譽高級會士。
獲教育部文藝獎。
1963年:巴西攝影學會推舉為名譽會員。
巴西省攝影學會推舉為名譽會員。
1964年:韓國攝影學會推舉為名譽會員。
1965年:新加坡東南亞攝影學會推舉為名譽會員。
1966年:巴拿馬攝影學會聘為名譽會長。
1968年:亞洲影藝協會由韓國會長提名推舉為永久名譽會長。
1969年:泰國攝影學會推舉為名譽會士。
    美國攝影學會榮譽博學會士。
    斯裏蘭卡國家攝影藝術學會推舉為名譽會士。
    香港世界大學大中國學院藝術名譽博士。
1971年:法國波爾多國際攝影藝術會名譽會員。
1972年:印度攝影聯盟推舉為名譽博學會士。
紐約攝影學會推舉為名譽博學會士。
中山文藝學術研究委員會頒贈中山文藝獎。
1977年:台灣省攝影學會推舉為名譽會長。
    亞洲藝術學會博學會員。 
1978年:德國攝影學會推舉為會士。
1979年:美國新藝攝影學會會員。
1981年:中國國家藝術特別獎。
1982年: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頒贈文復會獎章。
1984年:國際攝影藝術聯盟考取藝術大師銜。
    中國文藝家協會傑出創作獎。
1985年:列入美國世界名人錄。
EASTMAN柯達公司紀念獎。
    中國國家文藝基金委員會國家藝術貢獻獎。
    印度國際攝影委員會推舉為名譽博學會士。
1987年:中國行政院文化獎。
1988年: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名譽博學會士。
    澳門攝影藝術俱樂部永遠名譽主席。
    日本寫真學會國際獎。
1989年:獲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頒「國際傳播獎」。
1990年:教育部一等文化獎。
1995年:世界華人攝影學會永久榮譽會長。
出版作品:
1933年:郎靜山攝影世界一卷。
1943年:郎靜山攝影世界二卷。
1948年:郎靜山集錦攝影。
1958年:集錦攝影製作法。
1961年:攝影中之中國藝術(一九六六年之修訂版)。
1966年:中國攝影六十年回顧。
1967年:中國攝影史。
1971年:郎靜山攝影集。
1972年:郎靜山攝影作品。
1977年:中國攝影史(英文版)。
    照相的技術與藝術。
1978年:真善美的新境界,教育部編入高級中學國文第二冊課本,中央日報專刊第一輯。
教學經歷:
1931-33年:松江女子中學,攝影教學第一任教師。
1954-76年:北一女子中學,攝影課程指導老師。
1963-64年: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夜間部美工科任教。
1968年:華崗教授。
1968-77年:中國文化大學任教。

攝影展:
1930-49年:上海、北京、成都、杭州、南京、昆明及蘇州個人展,共展出二百多件作品。
1931-62年:參加世界各國國際攝影展並入選照片達一千餘件。
1937-87年:世界各國主要城市個人展:
1937年:比利時。
1939年:美國。
1944年:美國攝影學會攝影展。
1948-90年:台灣各主要縣市無以計數的展覽。
1949年:香港澳門。
1951年:東京與大阪。
1954年:馬尼拉。
1958年:香港。
1961年:巴黎、東京、大阪、曼谷。
1962年:西雅圖、三藩市、洛杉機、紐約、美國羅德島。
1963年:巴西聖保羅市、馬尼拉、漢城。
1965年:曼谷、新加坡。
1966年:巴拿馬。
1967年:澳洲墨爾本、美國加州。
1968年:香港。
1978年:美國明尼蘇達州。
1981年:巴黎、法國Arles市、臺北歷史博物館「九十攝影回顧展」。
1982年:法國巴黎國家圖書館。
1983年:法國杜魯司市。
1986年:羅馬、吉隆坡。
1987年:華盛頓、義大利翡冷翠和佛羅娜(Verona)市。
1988年:舊金山、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9年:歐洲廿八家藝廊自此年起共三年的巡迴展。
1990年: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百齡攝影回顧展」。
1992年:香港文化中心「影藝大師-郎靜山回顧展」。
1993年:臺北中國文化大學「郎靜山先生103歲攝影精品與書畫展」。
     廣州國際攝影節郎靜山個展。
1995年:香港。
1996年:臺北國父紀念館「紀念郎靜山大師攝影聯展」。
1999 《中國人文精神的延續者─郎靜山先生回顧展》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4 Shanghai Modern, Museum Villa Stuck, Germany
2005 《郎靜山逝世十週年未公開攝影作品展─隱匿的風采》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5 Shanghai Modern, Kunsthalle zu Kiel, Germany
2008: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年代風華”

年譜
1892 生於江蘇淮陰,祖籍浙江蘭谿。
1904 赴上海求學,就讀於私立「南洋中學」預科班,受到國畫老師李靖瀾的啟蒙接觸攝影。
1919 成立「靜山廣告社」。
1924 「藝術寫真研究會」,更名為「光社」,並於北京中央公園作第一次公開展覽,此為最早研究攝影的團體。
1925 創辦「中國攝影學會」。
1927 初識張大千之二兄張善孖,成為至交,後亦與大千交好,以攝影參加上海美術家組成的「第八次天馬會」藝術展覽。
1928 邀集胡伯翔、黃堅、陳萬裏等同好,在上海成立了攝影團體「華社」(中華攝影學社)。擔任上海《時報》攝影記者。
1931 首次個展於上海《時報》。作品〈柳溪弄艇〉,入選「日本第五次國際沙龍寫真」。自此後,開始參加國際沙龍展。於自家二樓成立「靜山攝影室」。
1937~89年間於世界各國主要城市個人展: 比利時、美國、香港、澳門、日本、印尼、法國、泰國、羅馬、巴西、韓國、 澳洲等國之各大城市。
1948 任「上海攝影學會」及「中國攝影學會」理事長。
1949 隨政府遷台。
1953 「中國攝影學會」於臺北復會。
1962 赴雅典參加國際攝影藝術聯盟(FIAP)第七屆國際會議,獲頒贈名譽高級會士榮銜(HON. E. FIAP)。會後遍訪法、德、瑞等國。
1963 策畫舉辦了第一屆國際影展,由「中國攝影學會」與「國立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此後每年固定展出一次,未曾中 斷。應巴黎CIP及瑞士紐賽塔爾(NEUCHATEL)博物館之邀赴歐展出,此為中國攝影首度在西歐展出。首度赴巴西張 大千的八德園拍照。
1966 發起「亞洲影藝協會」(FAPA)擔任榮譽會長。
1968 ~ 77於 「中國文化大學」任教
1972 將一千多本藏書和珍貴作品贈送「文化大學」,至今仍保存於「文化大學」博物館。
1981 捐贈作品予法國國家圖書館版畫攝影部,並舉行個展。
1986《郎靜山藝術作品展覽》上海美術館
1989《郎靜山九七回顧展》臺北市立美術館
1990《郎靜山百齡回顧展》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5 逝世於臺北,享年一百零五歲。
1999 《中國人文精神的延續者─郎靜山先生回顧展》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4 Shanghai Modern, Museum Villa Stuck, Germany
2005 《郎靜山逝世十週年未公開攝影作品展─隱匿的風采》台灣國際視覺藝術中心
2005 Shanghai Modern, Kunsthalle zu Kiel, Germany
2008: 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年代風華”

2011年郎靜山攝影與動畫展_請柬


郎先生之作品以表現中國人“氣”之概念為主。它脫離視覺清晰之範疇而呈現靈性之層次。在數位作品還未開始前,郎先生就以神妙的暗房技術展現了他的精神境界。
我們應該以動漫來詮釋他的作品呢?還是用他的作品刺激動漫的藝術創作呢?
留給您親自觀賞之樂趣。

開幕酒會 2011/04/15(五)
11:00

展期
2011/04/13-05/07
9:00-17:00

展出地點:
40247台中市南區復興路3段362號雅堂館AB棟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台中市政府
主辦單位: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台北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
協辦單位:學學文創志業、ACCA台灣動漫創作協會、中國人文生命科學永續發展協會、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形象策略顧問有限公司、DCView數位視野、頑石劇團、布萊特數碼科技有限公司


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
台北郎靜山藝術文化發展學會 敬邀